我們的孩子為什麼變成小皇帝
親子溝通3大障礙:
*你把孩子當夥伴,總耐心向他解釋,期望他像小大人一樣
「懂事」?
→
孩子就是孩子,被迫理解大人的問題,對孩子的心理發展
無益。
*孩子學習低落,你認為是教育體制出錯,導致孩子不適應?
→你將成人的情感需求投射在孩子身上,正視孩子的問題
才是關鍵!
*大人講話,孩子插嘴,你認為無所謂,反而停下來聽聽他
需要什麼?
→
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,沒有界限,只會讓孩子
予取予求。
教育迷思:
迷思1:孩子的心靈應該順其自然發展
迷思2:大人讓孩子掌權
迷思3:我得在外人面前當好父母
迷思4:孩子絕不是故意的
迷思5:小孩是成年人的一部分
孩子的行為 = 教養警訊
◎孩子我行我素、沒大沒小?
◎孩子面臨學習障礙
◎孩子太有個性?過於自我!
◎孩子拒絕完成家庭作業
◎孩子不斷插話,不耐等待!
◎孩子沒有道德感、罪惡感!
開明≠放棄父母的權威性
孩子聽話≠沒有想法
把孩子當夥伴 ≠ 沒有親子界限
許多父母都把孩子當成了好朋友、好夥伴,
卻喪失了親子間該有的界限,父母雖然還擔負著教育義務,
但卻喪失了教育能力,因為孩子與父母站在同一個平臺上,
沒有該有的層級。
像是有些孩子不顧父母是否同意就自己翻父母的包包或
拆信件,但對父母的提問不理不睬,互動的方式像兩方是
對等的關係,很多人都覺得很正常,但其實這樣的互動方式
扭曲了父母的功能,沒有在適當的時機導正孩子的行為,
甚至有些父母還為自己孩子的超齡行為引以為傲呢!
「自由發展與缺乏紀律僅一線之隔」
「有個性」這樣的字眼在孩子身上無法成為事實,
因為孩子還沒有成熟到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。
有個案例是:馬丁是個八歲的男孩,很難完成別人交給他的
任務,每次都要重複呼喊他的名字,他才會有反應,
但他卻對做其他事情樂此不疲,如擺弄自己的書包或其他同學
書包裡的東西,然而他的聽力檢查一切正常,
他的母親表示,馬丁只能聽到他想聽的話。
案例中的馬丁媽媽為他找了一個合理化的理由,
她為孩子不正常行為給了一個理由,這樣的孩子愈長愈大,
並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成熟些,只會為社會製造更多的問題
而已。
中國教育家陶行知說我們對於孩子有兩種極端的心理,
一是忽視,二是期望深切,這兩者都對孩子有害。
孩子要走向獨立自主發展的階段,需要父母或其他相關
成人的引導才行。
帶小孩子去百貨公司或超市,父母必須做好心理準備並保持
良好的心態,大家的腦海裡應該對這樣的情況不陌生:
孩子哭鬧著要父母買玩具,有些家長會告訴孩子,家裡已經有
很多玩具了,今天不可以再買了。
這是一個正常模式,拒絕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,
但有些家長會為了在外人面前當好父母,而讓孩子的要求
過關了,久而久之,小皇帝就這樣養成了。
現今社會上還有一個迷思:爺爺奶奶寵小孩,
是理所當然的?
常見的是,孩子在祖父母身邊可以做很多不被父母允許的事,
祖父母常常在孫子面前表現出比孩子的父母更愛孩子的欲望,
而父母只能面對這種毫無意義的競爭,進入與自己父母對立的
局面,對孩子來說,這種局面可以讓他們有機會鍛鍊控制成人
的能力,因為他們可以利用父母與祖父母間的矛盾,得到自己
想要的目的。
對孩子的成長來說,這是個不良的介入,
但卻是個父母必須面對的家庭難題。
現在的孩子不會調適自己去適應社會、適應生活中
各式各樣的狀況,反而是希望外在的一切來配合他,
當然這是不可能的,當他踢到鐵板的時候,
才會知道世界不是以他為中心轉的,但往往這時候,
孩子的性格已經養成了。
身為父母的我們,應該清楚何時該有效地給孩子
嚴謹的界限。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504187
中年男子碎碎念:
恩威並施、威權式民主,
一直是小弟我學習、效法的。
留言列表